付朝欢
在《目标治理: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》一书中,作者鄢一龙将“发展方法论”作为章节标题,却没有对这一概念再作阐释。
近来,“改革方法论”常见诸报刊网站的新闻标题。但什么是“发展方法论”?记者对鄢一龙的采访从这个问题切入。
他说,“发展是可以自觉进行规划,并一步步设计出来的”“要设置可衡量、可评估、可考核的指标,并进一步拆解出年度指标”……
上述国家目标治理逻辑和发展方法论,能否迁移至微观叙事?个体能否借助五年规划实现发展目标?
其实,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不乏讨论,更有视频博主分享如何制定自己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。
讨论场里,网友们也各持一方。
“J人”(判断型人格,追求计划)信奉,“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,有规划的人生才叫蓝图”。
“P人”(感受型人格,追求变化)标榜,“生活最有趣的地方在于难以规划。”
还有网友无奈感慨,“有时候,对人生所有的规划,都抵不过命运一次出其不意的安排”。
长期从事五年规划研究的学者,会持什么样的看法?在采访最后,记者和鄢一龙聊到这一话题。
他的核心观点如下——
人生是可以进行目标管理的。规划是有效配置资源(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)的工具,越早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,对人生作出规划,走得弯路就越少。
制定规划,并非易事。要分析自己的现状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并据此设定目标、设计目标实现的路径,规划者必须具备战略思维、前瞻性思维和系统思维。
不能重规划、轻实施。需要合理拆解,把长期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。此外,还要对规划进行迭代,及时地修正和调整目标。
要结合人生节点来设置规划期,不用拘泥于五年,尽管五年周期是一个连续重置的经典事例。
“通过规划4倍杠杆多少平仓,能够实现对人生路线图的自觉性。但人生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规划的,也要进行‘规划留白’,这是规划的哲学。”鄢一龙说。